钩虫病是由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大出血。
一、钩虫生活史
钩虫的生活史包括幼虫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阶段。钩虫卵随感染者粪便排出体外,若在温度适宜(25℃~30℃)、泥土湿润、疏松含氧充分而且荫蔽的环境里,24小时内即可发育为第一期杆状蚴。在48小时内幼虫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杆状蚴。经5~6天后,虫体口腔封闭,停止摄食,咽管变长,进行第二次蜕皮后成为丝状蚴,因丝状蚴具有感染性,因此,又称为感染性蚴。感染性蚴与人体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进入人体后24小时内,大多仍可停留在侵入处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然后进入微细血管或淋巴管,经血循环随血流从右心到肺,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幼虫可游动,并借助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摆动,沿支气管、气管到达喉部,随人的吞咽动作被咽下,经胃到达小肠。一部分幼虫也可随痰液被咳出。幼虫在小肠内完成第三、第四次蜕皮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育成熟产卵约需35~50天。一条十二指肠钩虫雌虫平均每天排卵约为1万~3万个,美洲钩虫雌虫平均每天排卵约为5000~1.5万个。多数钩虫寿命为1~2年,十二指肠钩虫也可存活7年,美洲钩虫最长可生存15年之久。由于成虫寄生在肠道内往往是一个慢性过程,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同时在流行区内经常可出现重复感染情况,因此对人的危害性也就比较严重。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钩虫病在全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除北方少数高寒地区外,几乎各省(市、区)都有钩虫分布。尤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农村地区更为普遍而严重,是农村中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特别在经济条件、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钩虫感染率较高。从事田间劳动的中、老年者以及女性感染率较高。
(二)传染源
钩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随地大便,使钩虫卵污染周围环境,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很快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人因赤足下地生产劳动,脚或手部皮肤与感染期幼虫接触,或因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十二指肠钩虫也可经口感染。有的地区曾有因生食凉拌蔬菜而暴发家庭急性感染的现象。钩虫幼虫也可经母乳传给婴幼儿,或经胎盘侵入胎儿,但比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感染期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有的1~2天变为含淡黄色液体的小水泡,如搔破可继发感染出现脓疱,并可有腹股沟和腋窝部淋巴结肿大及疼痛。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粪疙瘩”等,一般经结痂、蜕皮而自愈。
2.呼吸道症状 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有的病人可出现荨麻疹。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上述症状一般经数日至1~2个月消失。由于部分十二指肠钩蚴侵入人体后,潜留在某些组织内有一个长时间的迁延移行过程,经200多天才陆续到达肠腔。因此,有的病人可一次感染后,出现咳嗽、哮喘反复发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外,国内还有多达数百人因暴发钩虫感染引起流行性哮喘的报道。
3.幼虫亦偶可移行至其他组织器官如肝、眼等处,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4.幼虫移行至肺部常易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
(二)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最为剧烈。其他还有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如生米、生豆、泥土、粉笔、炉灰、煤灰、木炭、破布等,这种喜食异物的现象称“异嗜症”。
2.贫血 钩虫对人体产生的严重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另外,因小肠黏膜的出血及引起的大小溃疡和炎症的改变,阻碍了营养成分的正常吸收,致使贫血更加严重。
钩虫寄生引起的慢性失血,使病人体内的铁质和蛋白质不断损耗而出现贫血症状,但病人的贫血程度并不单纯由钩虫寄生的数量和感染时间的长短决定,与病人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条件也有重要关系。如病人营养条件不良,食物中的含铁量不能补偿钩虫感染所损失的铁量,则逐渐造成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病人出现贫血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成为恶性循环,使贫血不断加重。如病人营养良好,食物中有足够的铁质和蛋白质,即使虫数较多,仍然可以没有贫血或贫血较轻微。
根据贫血的不同程度,临床上一般将贫血分为轻、中、重3度。
轻度 贫血可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消化道症状,以及轻微头昏、乏力、气促、心悸等。血红蛋白一般接近于正常。粪便中克粪虫卵数在1000~3000个左右,推算病人体内钩虫数常在数十条。
中度 贫血症状明显,病人皮肤蜡黄,黏膜苍白,面部、下肢或周身呈凹陷性水肿,伴有头昏、眼花、耳鸣、上腹痛、皮肤干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四肢无力、劳动能力大为减退。心脏扩大脉搏加快、心尖区有明显收缩期杂音。有的病人还可出现异嗜症。血红蛋白大多在5~9克。每克粪便虫卵数在3000~1万个左右,体内钩虫数常在100~500条。
重度 凹陷性水肿显著,有胸腔和心包积液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病人完全丧失劳动力,甚至卧床不起。女性可引起月经少、闭经。孕妇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血红蛋白在5克以下。每克粪便虫卵数在1万个以上,病人体内钩虫数在500条以上,甚至多达几千条。
3.婴儿钩虫病 患儿多因“黑便”和腹泻就诊。发病年龄多在10~12个月,早的出生后3天,甚至有的出生后即开始排黑绿色大便。婴儿钩虫病最突出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生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其他还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可出现发热。预后差,病死率3.6%~6.0%,甚至高达12%。
近年来,经常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与溃疡病、肝硬化、出血性胃炎等鉴别诊断。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
从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即可确诊。
1.直接涂片法 操作方法简单,但因取粪量少检出率低,轻度感染者易遗漏,常需一送三检才能提高检出率。
2.饱和盐水浮聚法 较易检出钩虫卵,因钩虫卵比重轻,在比重较高的饱和盐水内漂浮表面,较易检查且检出率也较直接涂片法高,尤其是对轻度感染者。但若在操作过程中稍有疏忽,如翻揭玻片有滴漏现象,亦可影响检出效果。
3.厚涂片法(Kato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因取粪量多、操作简便检出率高,且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还能定量,为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粪检方法。但由于钩虫卵的卵壳较薄,透明时间过长可因虫卵变化不易识别而漏检。因此,操作时要掌握适当的温度、湿度及透明时间,注意钩虫卵在厚涂片中的形态变化特征。
钩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薄而无色透明,在低倍显微镜下仅呈一条轮廓线。在新鲜粪便中的钩虫卵,内含4~8个灰色颗粒细胞,以4个为最常见。卵壳两端与细胞间有明显的距离,这是钩虫卵的主要特征。便秘患者,或粪便排出后放置过久,在钩虫卵内可看到多个卵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虫卵内细胞还可发育为幼虫。在单性雌虫感染时,可排出未受精钩虫卵,此种虫卵内含较细颗粒,无屈光性。
由于在厚涂片中钩虫卵形态变化较大,且粪检时除钩虫卵外还常可查见蛔虫卵、鞭虫卵及其他线虫卵等,因此在镜检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在厚涂片中,尤其是要注意钩虫卵容易与脱蛋白质膜的受精蛔虫卵混淆。二者主要区别是①卵壳:受精蛔虫卵壳厚呈双线层,而钩虫卵卵壳似乎增厚,但仍是单层。②内含物:钩虫卵内含数个灰色分裂的卵细胞,受精蛔虫卵内含一个卵细胞,由无色微细颗粒状物集于一团,呈一圆形内含物。如果是未脱蛋白质膜的受精蛔虫卵,还可以见到卵壳外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痕迹。植物线虫卵两端钝圆,卵壳薄,内容物为单细胞期、多细胞期、桑椹期及至子虫期,可与钩虫卵区别。
4.试管滤纸培养法 试管钩蚴培养法检出率高,不仅适用于确诊钩虫感染和虫种鉴定,如用定量粪便培养还可计算感染度。但需新鲜粪便当天进行培养,若粪便存放过久,尤其是冬季气温低于10℃以下时,因虫卵死亡而影响检出结果的准确性。培养结果需3~5天才能观察。
(二)其他检查
粪检阴性时并不能肯定体内无钩虫寄生,如果肠内仅有雄虫寄生、雌虫未到达成熟产卵阶段、幼虫在宿主体内“迁延移行”未达肠腔,粪便就查不到虫卵。此时可试用驱虫方法诊断。
(三)鉴别诊断
钩虫病一般不难诊断。但本病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症状、贫血和消化道大出血等容易误诊为以下疾病,应加以鉴别:
1.消化性溃疡 上腹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胃溃疡多发生在餐后1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和半空腹时发作,进食可缓解,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疼痛,常伴有吐酸水、嗳气等症状。钩虫性腹痛虽在上腹部,但多为隐痛,且无节律性,服用抗酸药剂或进食不缓解,常有食欲亢进、异嗜癖等症状,重症者有明显贫血性浮肿面容而非消瘦性面容。
2.肠结核 腹痛部位与钩虫性腹痛不同,多在右下腹和脐周,程度较轻,常在食后诱发,多伴有腹泻,并在便后疼痛缓解。同时可有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史,以及伴有明显的消瘦、盗汗、下午发热、面色潮红等结核病症状。
3.慢性结肠炎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该病发病以20~40岁最多,腹泻常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伴里急后重。受凉与饮食失调常为发作的诱因。发作期大便呈水样或糊样,混有黏液、脓性黏液或脓血样成分。约1/3病例有血便,偶见大量出血。病人多有中度贫血。钩虫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短,经粪检钩虫卵阳性或试验性治疗症状改善而得到确诊。
4.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 钩虫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由于无特异性体征,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肠道肿瘤和门静脉高压出血、胆管出血等。
本病与以上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鉴别要点是①有钩虫病流行区劳动、生活史;②粪便检查可查见钩虫卵或钩蚴;③按其他原因治疗无效,按钩虫病治疗有速效;④纤维胃镜或钡餐排除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或其他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
五、治疗
钩虫病的治疗,可分为驱除肠道成虫和杀灭在组织中移行的早期幼虫的病原治疗,以及纠正贫血引起的一般支持疗法等。
(一)驱虫治疗
驱除钩虫的药物很多,近20多年来,国内相继生产了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取代了以往毒性大、疗效差的驱虫药。由于两种钩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目前常用的大多数驱虫药在相同剂量下对十二指肠钩虫疗效优于美洲钩虫。有些药物在适当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后可以提高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现将常用的几种药物简介如下。
1.阿苯达唑 该药于1975年由美国史克制药公司研制成功。1979年我国首次合成,1981年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常用剂量为400mg单剂顿服,儿童剂量参考各产品用药说明。本品驱除钩虫的效果与甲苯达唑2天剂量的疗效相似。阿苯达唑还具有同时能杀死钩虫幼虫和虫卵的特点,因此,有利于钩虫病的防治。本药的排虫高峰常在服药后第3~5天,甚至10天以后还可查到虫体排出。
本药不良反应少而轻,少数病例服药后可出现轻度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等现象,这些不良反应出现轻微,持续时间短暂,轻者仅数小时,有的2~3天,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消失。偶见个别病例服药后出现全身瘙痒和皮疹,可对症处理。
肝、肾、心功能严重不全、化脓性皮炎、活动性溃疡、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有癫痫史、药物过敏史者不宜服用。孕妇禁用。
2.甲苯达唑 由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1972年首先研制成功,1975年国内合成并大量生产广泛应用于临床。
推荐剂量:4周岁以上不分年龄,每次100mg,每天2次,连服3天,4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该药具有杀死钩虫卵与鞭虫卵以及部分杀灭蛔虫卵的作用,因此,亦有利于对钩虫等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该药与阿苯达唑的杀虫作用一样缓慢,排虫时间需在服药后第3天才开始。
口服甲苯达唑后,由于该药只有5%~10%在肠道吸收,其不良反应也较少。少数病人有短暂头昏、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恢复。
有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史、过敏史的患者及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2周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
3.噻嘧啶
常用剂量为10mg/kg体重(每片含基质100mg)每天1次,睡前顿服,疗程2~3天,也可按年龄给药:小于3岁 1片、3~6岁 2片、7~10岁 3片、11~14岁 4片、15~59岁 5片、60岁以上 4片。
本药口服后很少被肠道吸收,由于口服吸收很少,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短暂,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肝、肾功能不全,孕妇暂缓给药。动脉硬化、冠心病、严重胃溃疡者慎用。
4.复方甲苯达唑 该药于1985年由陕西汉江制药厂试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
复方甲苯达唑每片含甲苯达唑100mg,左旋咪唑25mg。常用量1天2次,每次1片,连服3天。成人和4岁以上儿童均按上述剂量服用。
此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头昏、恶心、腹痛、腹部不适。偶见头痛、呕吐、腹泻。但程度轻微,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孕妇忌用。小于2岁的幼儿不宜使用。其余注意事项与甲苯达唑相似。
5.复方阿苯达唑 该药系阿苯达唑与噻嘧啶的复方制剂,具有阿苯达唑和噻嘧啶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
成人及7岁以上患者,钩虫轻度感染2片顿服。中度、重度感染3片顿服。2~6岁患者,1.5片顿服,或遵医嘱。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患者和肝功能不全者禁用。对阿苯达唑类药品或双羟萘酸噻嘧啶过敏者禁用。
(二)局部早期治疗
钩蚴侵入局部皮肤引起的幼虫移行性皮炎,应尽早治疗,因为钩蚴在侵入皮肤后24小时内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可采用阿苯达唑每天400mg,连服5天,有较好疗效,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或左旋咪唑涂肤剂,轻者涂擦2~3次,重症可连续2~3天涂擦3~6次。皮肤透热疗法,即用水温保持在52℃的热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或用纱布热敷、艾条熏灸等,可有止痒和局部消炎、杀灭作用。
(三)一般支持疗法
在驱虫治疗前后,纠正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应给病人补充铁剂,可口服硫酸亚铁片或葡萄糖酸铁,成人剂量均为每次0.3~0.6g,每天3次,饭后服用,连服1~2周并同时服用维生素C 50mg,每天3次。严重感染造成的贫血,或婴幼儿可少量输血,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心功能。
六、预防
减少和控制钩虫病必须坚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消灭传染源
由于钩虫生活史简单没有中间宿主,人是钩虫病的唯一传染源,因此,对钩虫感染者驱虫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保护健康又消除传染源。加之目前常用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驱虫药物不仅对成虫有效,且对幼虫、虫卵均有一定作用,所以驱虫治疗,特别是群体化疗,能明显快速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从而减轻虫卵对外环境的污染,减少再感染机会,对控制钩虫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改水改厕
加强粪便管理是切断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可结合创建卫生、文明城(镇)活动,因地制宜建造各种无害化厕所,但必须注重规范使用和进行有效管理,以免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防病目的。提高改水普及率,保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也是预防钩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加大改水改厕的力度对控制钩虫病和巩固防治成果能起到有力的保证作用。
(三)加强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广泛宣传普及钩虫病防治知识,使人们了解钩虫病的危害性、传播方式、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自我防护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勿随地大便、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生食瓜果和吃凉拌蔬菜要反复清洗,尤其要改变赤足下地劳动的不良习惯,这些是预防钩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此外,可合理安排农活,清晨待露水干后或傍晚进行劳作。还应积极主动参与查、治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身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