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PI简介


为配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争取国内外各类重点、重大项目,本所从201311日起在重点实验室开始实行PI及团队制度。

PI在职称、学位、承担课题和经费、论文发表、成果申报等方面满足相应的要求,以学术团队的形式申报,经所学术委员会审核评定、所务会批准后正式成立。目前共有11PI团队,分7个研究方向,分别为:1、寄生虫及媒介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2、寄生虫及媒介遗传进化学研究;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关关系;4、寄生虫感染免疫学研究;5、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6、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7、抗寄生虫药物、诊断及疫苗等产品的研发。

PI导师简介

曹建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主席,任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届和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等。

目前主要开展重要寄生虫感染免疫应答及其调控机制、新型疫苗以及新发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病原鉴定、基因分型、监测与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等研究。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计划和生物医药重点项目、WHO国际合作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16部,其中主译1部、副主编2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许学年,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等部级以上分课题,虫种涉及华支睾吸虫、片形吸虫及血液原虫等,主要从事寄生虫病原生物学、分子寄生虫学和诊断技术的研究。

完成了大规模华支睾吸虫成虫EST的测序,极大地丰富了华支睾吸虫成虫的表达基因信息;成功构建了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应用免疫学筛选方法获得一批新颖的抗原基因,并表达重组成功,为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提供了理想的诊断抗原。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其中Cs1抗原,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达90%以上,并研制成功华支睾吸虫病抗体诊断胶体金免疫层析诊断试条。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收录论文7篇,含在Nature等发表的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7篇(SCI收录论文1篇)。任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委员。

陈军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血吸虫病、疟疾等重要媒传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组学等相关研究。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及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诊断产品研发示范项目等课题研究。作为主要技术专家,负责了中国-澳大利亚-巴新疟疾控制三方发展合作试点项目的实施性研究工作。首次采用高通量筛选体系构建了间日疟原虫蛋白质芯片,并筛选鉴定了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免疫蛋白质组;完成了中国缅甸边境地区首例间日疟原虫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4项。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第一责任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专利1项,完成间日疟原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产品转化,并自2013年开始在全国消除疟疾国家监测点推广使用。担任《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和《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委,是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Expert Review of Proteomics等国际刊物的审稿专家。

沈玉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科带头人,美国克瑞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女医师协会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等项目7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卫生 行业科研专项3项、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项目;作为骨干参加课题15项,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传染病重大专项和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等。近年来,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参编专著和译著10部,出版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胡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兼职研究员,寄生虫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组长。

2000年起,一直致力于血吸虫病原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血吸虫转录组、蛋白组和基因组研究的学者之一。胡薇课题组已将建立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推广应用于包括棘球绦虫、巴贝虫等重要寄生虫的诊断、疫苗和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研究。她负责承担了传染病重大专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研3项)等多项课题;在Nature GeneticsNaturePloS Pathoge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40篇,总影响因子近200,论文共被引超过1022次;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5项(第一发明人4项);2007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华夏奖。

段李平,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导师。先后师从钱旭红院士和高福院士,现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药物室副主任。团队研究方向为抗原虫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药学期刊 Th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等发表论文15篇。在治疗疟疾和细粒棘球蚴病的新药研究中获得了两个候选化合物;在媒介控制中发明了一类高效低毒的杀螺药物,目前已在四省建立示范区并进行试用, 成果已进入转让中。

张颋,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棘球绦虫感染组学与应用,采用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组学知识和技术,研究棘球绦虫侵染宿主的分子机制,了解棘球绦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为控制感染提供新策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5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级奖励4项,在Journal of proteomic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8篇,申请第一发明人专利2项,获得授权专利1项。完成包虫病诊断新技术研发1项。

钱门宝,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室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WHO控制食源性吸虫感染、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咨询专家。目前主要从事土源性蠕虫病、食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目前负责或作为骨干参与瑞银慈善基金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WHO、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课题。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截止20187月),包括Lancet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Lancet Global Health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NTDs等专业期刊。担任Parasit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编委;担任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Parasites & VectorsPLoS NTDsPLoS One等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