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圆孢子虫病
圆孢子虫病
发布科室:信息中心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圆孢子虫病
 
圆孢子虫病(Cyclosporiasis)又称环孢子虫病,是由圆孢子虫(Cyclospora spp.)感染人体所致。圆孢子虫病最早的报道是197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3个腹泻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一种球虫样卵囊,1986~1991年在美国、加勒比海地区、尼泊尔、印度及东南亚地区,陆续报道了数个免疫力正常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由该虫引起的腹泻病例,当时称为“大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和“蓝藻样小体”。 直到1993年,Ortega等发现孢子化的卵囊,将此蓝藻样小体归于圆孢子虫属, 1994年Ortega等鉴定了该属中的第一个致病虫种:卡晏塔圆孢子虫(C. cayetanensis)。
第一节  病原与流行特征
 
一般认为,圆孢子虫感染对免疫力正常的人群来说表现为非致命性疾病。曾经在美国和加拿大因进口危地马拉树莓(即中药覆盆子)污染圆孢子虫,发生数千人集体感染事件。
 
一、病原
 
圆孢子虫属于球虫,Relman 等(1996)对圆孢子虫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圆孢子虫与艾美球虫(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艾美球虫)亲缘关系很近,属于同一科。但Pieniazek和Herwaldt(1997)进一步研究认为圆孢子虫属于艾美球虫属,在分子进化树中位于8个禽类艾美球虫和2个哺乳动物艾美球虫种类之间。作者提出这一研究结果值得重视,因为艾美球虫已经鉴定的种类达到1 500多种,以往的研究认为艾美球虫对人无致病性,所以,有可能圆孢子虫是某个艾美球虫种的同物异名。圆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形态
圆孢子虫的卵囊分为未成熟(未孢子化的)卵囊和成熟(形成孢子的)卵囊。未成熟的圆孢子虫卵囊圆形,直径8~10 µm,,有双层囊壁,内含一桑椹体,直径6~7 µm。桑椹体有一层包膜,内有3~9个直径2~3 µm的折光颗粒,呈簇状排列。成熟卵囊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又有两个子孢子。
(二)生活史
人吞食了成熟的卵囊,在空肠内消化液作用下脱囊,子孢子逸出并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经历从滋养体到含有8~12个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Ⅰ型裂殖体,无性裂殖体),裂殖体破裂,裂殖子逸出,侵入小肠上皮细胞,重复这一过程。
经过几轮Ⅰ型裂体增殖后,进行Ⅱ型裂体增殖(有性增殖),每个卵囊内含有4个裂殖子。一些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裂殖子形成大(雌)配子体,另一些经几次分裂后形成小(雄)配子体。雌雄配子体结合形成合子,最后发育成含有折光性颗粒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为非感染期卵囊。
 
卵囊排出体外后进一步成熟,囊内子孢子形成,发育为感染期卵囊。在外界环境这个过程要经历数天到数周,适宜温度为26℃~30℃。一般认为,粪便中排出的卵囊需要在自然界经过10余天时间才能形成子孢子具有感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般不能进行直接传播。
 {nextpage}
二、流行特征
 
(一)分布  
全世界27个国家先后报道了此虫感染的病例,大部分为热带地区。已报告该虫感染的地区有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加勒比海地区、英国、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最早报道和报道最多的是在南美洲,秘鲁在3个卫生机构调查600余有腹泻症状人的粪便,感染率高达29.8%。除个别为暴发流行外,均为散发病例。我国首例人体圆孢球虫感染病例报告于1995年(苏庆平等)。其后,云南省1997~2000 年在昆明、曲靖、思茅、西双版纳、红河和怒江 6 个地(州、市)所属的7 个县(市、区)378 例腹泻患者进行调查, 圆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 3.97 %,在罗平、元阳和普洱3 个县内感染率分别为 12.36 %、3. 90 %和 2.17 % ,均分布在低海拔、气候湿热的地区(张炳翔等,2002)。浙江温州地区腹泻人群感染率为4.9%,老年腹泻人群圆孢子虫感染率高达11.6%(吴康为等,2002)。安徽淮南等地不同人群感染率为0.25%~ 9.38% ,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最高(李朝品等,2004)。此外,福建、陕西及江苏也已有本病的报道。
(二)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在已知的16种圆孢子虫中,只有卡晏塔圆孢子虫感染人类,其它种类只感染动物如灵长类、啮齿类、爬行类等。目前还未证实人体圆孢子虫具有动物保虫宿主,但曾有在墨西哥、秘鲁从巴西犬粪及鸡粪中检出卡晏塔圆孢子虫样卵囊的报道,值得注意。目前认为,粪便中排出圆孢子虫卵囊的人体感染者是该病的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圆孢子虫的传播不可能是人与人直接传播,因为从粪便中排出的卵囊为未成熟卵囊,需要在外界经过数天至数周发育至成熟卵囊才具有感染性。感染的途径是粪便中的圆孢子虫卵囊污染食物和饮水、饮料及清洗蔬菜的水源,感染的方式是经口造成人体的感染。
3. 易感人群  人对圆孢子虫无先天性抵抗力,一般都会感染,但感染后不一定都发生临床症状,视机体免疫状况而异。
(三)流行特征
1. 流行的季节性  在圆孢子虫病流行区,患病率随季节变化而呈现一定程度的高发期,通常春末和夏季最高。据美国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监测资料,50% 的圆孢子虫病发生在每年的 6~8 月份。
2. 年龄分布  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在出生后数月至5岁,患病人群中70%为20岁以下孩童及青年,这其中的72%~94%为隐性感染。云南省调查圆孢子虫的感染率以学龄前儿童最高,为 10.64 % ,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
3. 特定的生活习惯影响感染率  彝族聚居地农村和县城居民操办红白喜事以及农村聘用工时,一般都要举办筵席,若忽略了食品卫生环节,容易造成集体感染。云南省调查圆孢子虫的感染率以彝族最高,为 9.80%。感染率较高的罗平县为彝族聚集地。
4. 机会性感染  1986~1991年在美国、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亚的尼泊尔和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陆续报道了几例免疫力低下患者的腹泻病例,美国的报道病例大多发生在去热带地区的旅游者。李朝品等2001年7~8月对安徽省淮南、合肥、蚌埠等11个地市进行检查,在400份幼儿和在校小学生粪便标本及210份腹泻患者粪检中,圆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25%(1/400)和6.19%(13/210),其中免疫功能低下者圆孢子虫检出率达9.38%(3/32),这提示圆孢子虫可能存在病原携带状态,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容易出现临床症状。
 {nextpage}
第二节  临床表现
 
圆孢子虫感染主要引起腹泻,潜伏期为1~11天,平均7天,通常持续7~9周。感染后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或自觉症状轻微, 未经治疗的病例可持续若干天到1个月或更长,并可出现反复。此外,尚有低热、厌食、肠胀气、腹痛、恶心呕吐、乏力、肌痛、消瘦等症状。
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感染表现为自限性。有资料显示,在圆孢球虫病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由于频繁地感染,儿童可表现为轻微症状或隐性感染,成人则因反复感染产生免疫力而可免于再感染(Madico等,1997)。
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致迁延性腹泻,严重的腹泻可持续四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些人群(尤其是HIV阳性患者)圆孢子虫的感染率远远高于免疫力正常人群,感染后发生临床症状的机会,以及严重程度、病程都高于、长于免疫功能正常者,由圆孢子虫感染导致的严重腹泻若未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慢性吸收不良、脱水,扩散至肠外组织(常见为胆道),还可能是这些病人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当艾滋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 100/ul时危险性更高。当用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提升CD4+T淋巴细胞数量后,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都有明显的改观。曾报道一例HIV阳性者发生肺部圆孢子虫病,在其痰标本中找到圆孢子虫卵囊,患者有咳嗽、咯脓性痰、发音困难、消瘦等症状,胸片示肺纤维化,排除肺结核,从其大便中找到圆孢子虫卵囊。2岁以下小儿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于感染,感染后常可导致迁延性腹泻,对其发育极度不利,易造成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因此,对圆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另有少数病例发生胆道系统炎症,亦有并发Gullain-Barre综合症(Richardson等,1998)和反应性关节炎(Reiter综合症)(Connor等,2001)。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
 
圆孢子虫是小肠内寄生的病原体,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圆孢子虫感染者误诊率达71.43%(李朝品等,2001),常误诊为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非特异性肠炎、寄生虫感染、腹部不适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圆孢子虫病的诊断认识,凡临床上出现腹泻,尤其是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疾病,腹泻久治不愈,均应考虑对粪便进行特殊染色,以早期确诊,适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圆孢子虫病确诊主要是依据粪便中检获卵囊。其他可能检测到卵囊的标本包括:小肠引流液、十二指肠或空肠活检标本。
1. 取材  为提高检出率,应分别取三天的标本进行检查,要求标本新鲜,或经福尔马林-醋酸乙酯浓缩,500g离心10分钟,或经蔗糖漂浮浓缩。具体操作方法是:8 ml蔗糖溶液(1.20 g/ml)加2 ml粪样,在离心管中混匀;2 000 转/分钟水平离心15分钟,然后用吸管吸取表面液层,用生理盐水洗3次,即可。
其它取材注意事项同隐孢子虫。
2. 染色方法  圆孢子虫卵囊染色方法包括抗酸染色、番红、乳酸酚棉蓝染色等。粪便标本中的圆孢子虫卵囊染色后见双层卵囊囊壁,直径8~10um,圆孢子虫与隐孢子虫的主要区别是直径大小,隐孢子虫直径4~5um。
(1)改良抗酸染色:改良抗酸染色包括Kinyoun法与Ziehl-Neelsen法,前者较常用。圆孢子虫卵囊经抗酸染色着色呈多样性,有的不着色,有的呈浅粉红色(Kinyoun染色)或深红色(Ziehl-Neelsen)(见附录一彩图),着色的卵囊表面有皱折,镜检辨认有一定难度。
(2)乳酸酚棉蓝染色:在一些不能进行抗酸染色的机构,可选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其染液配制后可保存较长时间,且染色后的玻片可封片保存数年。仅一步染色即可区别孢子虫与非孢子虫,方法简便且费用低。该方法快速简便,还可同时鉴别是否有阿米巴的感染,缺点是背景与被检物的反差不大,当被检病原数量少或涂片过厚时,容易漏诊。
(3)番红-美兰(沙红,沙黄,藏红)染色:两种抗酸染色方法对于圆孢子虫的染色效果不确定,有些卵囊不着色。藏红-美兰染色效果较好,卵囊呈亮橘红色。
(4)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新鲜粪便涂片先经金胺-酚染色后,荧光镜下发浅淡荧光,再用改良抗酸染色,呈圆形玫瑰红色.油镜下可以看到以下几种形态:① 囊壁薄,内部有聚集成团的红色染色颗粒,分布不均匀.②囊壁薄,囊内染色颗粒分布于周边,中心淡染。③囊壁较厚,周边有聚集深染色颗粒.可见灰色大小不等颗粒散布。④囊壁厚.内部深紫红色、满布,含大小不等黑色颗粒。
由于检测隐孢子虫也常用到此种方法,因此在检测时要注意与隐孢子虫的区别。
3. 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检查  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或结合染色技术,使用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对标本检查。卵囊呈8~10μm的折射球体,卵囊壁清晰(图9-1)。结果更可靠、效率更高。但此设备较昂贵。
4. 荧光显微镜检查
(1)免疫荧光法:用特异性抗圆孢子虫抗体检测标本,荧光显微镜下圆孢子虫卵囊一般呈绿色荧光。
(2)荧光增强剂染色法:染色试剂及方法同隐孢子虫。镜检时在330~365nm紫外光下圆孢子虫卵囊呈强烈的蓝色荧光。波长为450~490nm时,发绿色荧光(见附录一彩图)。
(二)其他检测圆孢子虫方法
除了上述病原学检查方法外,近年来还发展了PCR方法扩增圆孢子虫的特定基因片段作为虫种鉴定和分型手段。由于孢子虫的形态分类一般只能分至属的水平,PCR 技术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定种型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nextpage}
二、治疗
 
治疗圆孢子虫病首选的抗生素药物是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即复方新诺明,正常免疫功能病人:1片口服,每天2次,连服7 天。
对于体内有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疾病患者或艾滋病人,感染圆孢子虫表现为迁延性、反复发作性腹泻,需加大用药量并延长服药时间, 1片口服,每天4次,连服 10天,以后改为1片口服,每周3次。资料显示,感染圆孢子虫的艾滋病人,在10天的药物治疗中,平均2.5天即可清除肠内的圆孢子虫。备选药物为喹诺酮类。
 
第四节  预防控制措施
圆孢子虫病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经口感染。因此,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提倡熟食等,均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的传播。       
卵囊在4℃水中可存活2个月,37℃水中可存活7天,60℃水浴60分钟可抑制其脱囊。干燥15分钟可使卵囊破裂。圆孢子虫卵囊对常规氯消毒的水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常规浓度的各种消毒剂对该虫卵囊无作用。因此蔬菜水果食用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其次要注意手的卫生,尤其圆孢子虫感染者,不从事食品加工的职业,避免造成食物等的污染。煮沸消毒最经济、有效,最好饮用开水。在圆孢子虫流行区,2岁以下的孩童接触土壤存在潜在的感染危险。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8-24 13:30:30